2024年12月7日,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在上海舉辦第四屆老齡中國發展大會,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課題組組長吳玉韶教授發布了《養老機構院長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課題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專題調研,通過線上問卷調查(收集30個省,611份問卷)、個體深度訪談(面對面訪談34位院長)、多次召開線下座談會等,收集一手數據,通過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最終形成調研報告。據悉,該調研報告是國內第一份關于養老機構院長的較為全面和完整的實證研究報告。報告聚焦深描院長群體畫像、能力素質模型,同時深入了解其管理的機構所面臨的挑戰以及院長期盼,在此基礎上,為促進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提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政策建議。
《報告》繪制養老機構院長群像。在參與線上問卷調研的611位院長中,女性院長占比達60%。從年齡分布來看,70后和80后是養老機構院長群體的主力軍,分別占34%(207人)和33%(201人)。83%的受訪者獲得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43%的受訪者擁有本科學歷,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為5%。并且,院長從業經驗較為豐富,從業年限方面,66%(403人)的院長擁有5年以上的養老行業經驗,從業經驗在10年以上達到32%(195人)。
從職業背景來看,養老機構院長在進入行業前多從事醫療、護理、健康等相關領域。加入養老行業前,從事企業管理者、護理人員和行政人事工作的人員較多。大多數院長在任職前曾在養老機構擔任行政管理或護理崗位超過6個月。
90%的院長自評健康好;院長自述每周平均工作6.25天,每天工作時間約10小時;81%的受訪院長年收入低于15萬元,超九成的院長對養老行業充滿信心,對養老行業前景樂觀是擇業首要動機。總之,院長是一群工作時間較長、收入不太高,但工作滿意度很高的群體。
《報告》首次公布了院長能力素質模型,圍繞合格院長需具備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特質”四大方面,對院長綜合能力評價和進一步能力提升,具有指導意義。
通過線性回歸發現:入住率與院長收入、院長信心、機構運營年限正相關;通過Logistic回歸發現:院長年齡、機構運營年限與機構評級正相關,“盈虧平衡”和“虧損”的機構評級相對較低。通過廣義線性回歸(GLM)發現,年齡、每日工作時長、行業信心等對院長晉升有顯著影響;受教育水平、行業信心對院長收入有顯著影響。
調研顯示,基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推動養老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家對養老的重視與政府支持等因素,超九成院長對養老行業的發展有信心。但與此同時,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也面臨一些共性挑戰,主要有:政府部門多頭監管加重機構負擔,人力資源短缺導致運營管理壓力大,社會公眾對養老機構認知存偏差,養老行業扶持政策地域城鄉落實不均。
《報告》指出,2024年被業界稱為“銀發經濟”元年,如何抓住發展契機,推動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院長們對未來發展有“六盼”。
一盼綜合監管標準統一,《報告》指出,亟需完善各層級、各部門間的協調銜接機制,確立統一的標準與規范,削減冗余的重復檢查與報表要求,以保障監管工作的一致性與有效性,進而有效減輕養老機構的運營負擔。
二盼智慧科技助力養老,在當前信息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加大智慧養老研發投入力度,引導更多機構使用智慧養老技術,可極大提升管理效率。
三盼良好的輿論環境,通過多方努力與合力,消解公眾誤解偏見,提升養老行業的認可度與接納度,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養老機構也可嘗試打造自媒體平臺,建立運營傳播矩陣,開展品牌傳播等。
四盼清晰的職涯發展路徑,目前我國尚缺乏針對院長的清晰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規劃,下一步,在完善院長能力素質模型,明確職業化的準入門檻,構建專業化、系統化的培養體系,建立更多官方認可、高層次的學習交流平臺等方面都大有可為。
五盼完善的法律法規,我國尚缺專門針對養老機構維權的法律法規,遭遇“養鬧”等情況較難處理。因此,應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機構立法,為養老機構提供必要的法律保護,確保其在面對各類復雜情境時,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保障養老服務業的健康、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六盼養老金融創新支持機構發展,特別在養老產業金融方面,期盼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新模式,加大對輕資產為主的智慧科技養老企業、中小機構的幫扶力度,解決“融資難”問題;進一步推動養老REITs發展。
2024年初,復旦大學成立課題組,圍繞養老服務體系的中堅力量——養老機構院長開展研究,并舉辦了第一期“聞道”養老機構院長高級研修班,攜手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舉辦首屆中國養老院院長大會。